建成教育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具象化落实到每一所学校股票配资114,特别是高等学校
南方⁺ 许舒智 拍摄
文|王明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4年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我们要建成的教育强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应当具有强大的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为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提供有力支撑。”今年两会期间,习近平总书记重申必须深刻把握中国式现代化对教育、科技、人才的需求,强化教育对科技和人才的支撑作用,进一步形成人才辈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生动局面。这些重要讲话内涵丰富、高屋建瓴、思想深邃,具有很强的政治性、思想性、指导性,是新时代教育发展的指导思想,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强国建设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建成教育强国,不是一句口号,必须具象化落实到每一所学校,特别是高等学校。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高校作为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是建设教育强国、科技强国、人才强国的重要力量。建设具有思政引领力、人才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民生保障力、社会协同力、国际影响力的教育强国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中,思政引领力是教育强国的首要力量,人才竞争力是教育强国的基础力量,科技支撑力是教育强国的硬核力量,民生保障力是教育强国的社会担当力量,社会协同力是教育强国的社会整合力量,国际影响力是教育强国的国际形象塑造力量。每一所高等学校特别是“双一流”建设高校,都应当具备和自觉增强这六种力量。
中山大学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第一方阵中的重要一员,时代要求我们在教育强国建设上挑大梁、作表率、走在前。学校积极回应时代要求,发出了时代强音。
学校党委书记朱孔军强调,立德树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高校立身之本。围绕立德树人这个“根”,我们首先做好“德”字文章。同时,以五育并举、五育融合,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体系,促进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校长高松强调,当前我国已建成世界上规模最大的教育体系,教育现代化发展总体水平已经跨入世界中上国家行列,正由人力资源大国向人才强国迈进,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不断加强,关键核心技术实现重大突破,创新主体和人才活力进一步释放,成功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同时,与世界各国教育一样都面临着一个普遍困难,即我们一直在用过去的知识教授现在的学生,让他们去解决未来的问题。人工智能的快速发展正在推动科技进入一个前所未有的高速变革时期。当前人才培养的最核心挑战,是培养学生应对不确定未来的创造性。要通过优化和完善相关的投入机制,进一步推动科技投入向基础研究倾斜,提高基础研究投入所占比重,以利于基础研究和原始创新,以利于高水平教师引育和创造性人才培养,有效形成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倍增效应。
(作者系中山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频道来源】南方+客户端观点频道股票配资114